(⾮)系统化

2025年6⽉11⽇ — 2025年6⽉30⽇

开幕式:2025年6⽉11⽇18点

艺术家:刘⼴⾪&武慧敏双⼈艺术家⼩组,托⻢斯·加尼尔,菅野创

策展⼈:曾也

        地平线在颤抖。⽅向已经迷失。
        —— Hito Steyerl《In Free Fall: A Thought Experiment on Vertical Perspective》*

espace temps 于2025年6⽉11⽇⾄30⽇呈现群展「(⾮)系统化」,展⽰四位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包括留法中国艺术家双⼈组合刘⼴⾪与武慧敏,法国艺术家托⻢斯·加尼尔Thomas Garnier,驻柏林创作的⽇本艺术家菅野创So Kanno。

在⼀个由算法和⾃动化统治的世界中,系统化如同⼀股流动的、触⼿可及的、⽆所不在的⽆形⼒量。展览「(⾮)系统化」旨在探讨控制与失控、表⾯秩序与潜在混乱之间的不断推拉。在这种不稳定的平衡之中,建构意义本⾝趋于模糊:介于分析性的推理与感性的投射之间,阐释也逐渐演化为改造现实的⼯具。⾯对所谓“智能”系统的出现,它们介⼊我们对信息及世界的感知,⼈类构建的政治、技术与象征结构开始动摇、变异甚⾄崩溃。在⼀个过去、现在与未来压缩重叠,⾃然与⼈⼯融合重构的时空中,我们的参照点逐渐⽡解,在这阈限消失的世界中,我们究竟是谁?

展览中的四位艺术家通过跨学科的艺术语⾔融⼊实践,结合 AI 图像⽣成、3D 打印、机器编程等技术,探讨围绕感知、权⼒与技术的复杂议题。每件作品都因此成为了感知隐秘与不可⻅的媒介,⼀种警⽰或仪式,是对这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回应。

展览以艺术家双⼈组合刘⼴⾪与武慧敏的全新影像装置《事物的沉默中狂喜》(Seeing Silence, 2025)为序章,基于对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历程的考察,将技术叙事与慢动作爆炸的视觉诗意相结合。作品中家电缓慢的⾃我毁灭:断路器、电路和线路,它们是这个⾃⾝设备所饱和的世界的⻅证。画⾯逐帧拉伸,诞⽣出某种废墟美学:在这逆流的考古学中,灰烬勾勒出⼀个不确定未来的起点。在电⼦零件的灰⻜烟灭之间,浮现出新⽣的⼟壤、混沌中的⽣机。这种毁灭成为抵抗的象征,是对不透明控制系统的抗拒。托⻢斯·加尼尔的雕塑作品延续了对废墟与变迁的思考,与前述作品形成对话。他的虚构建筑借鉴了传统建筑与⼯业美学,仿佛是平⾏世界中的遗迹。作品《蜕膜》(Exuviae I-III,2025)中,坍塌的柱体象征着⼀个已经湮没的时代。柱体表⾯被刻意侵蚀,内部构造则由轻盈、像素化的线框组成,勾画出⼀个世界的脆弱⻣架,这个世界或已消逝,或尚未到来。另⼀件作品《临界空间(阿尔法)》(Liminiarium(alpha), 2025)则呈现了⼀系列通过3D打印制作的拱⻔,它们在机械装置的推动下不断重组与变化,形成⼀条流动的路径,构建出⼀个永⽆⽌境的重⽣景观。

在负⼀层的暗空间中,托⻢斯·加尼尔的装置作品《预⾔(森林)》(Augures (Forest), 2025)呈现⼀⽚缓慢展开、幽灵般的’悬浮森林’。将被淘汰的3D打印机结构转变为‘枝⼲’,⽤仿制19世纪的透光陶瓷⼯艺(Lithophane)的树脂浮雕作为图像的栖息之处。多重光源沿电动轨道移动,由⼈⼯智能⽣成⻛景、建筑、数据中⼼,随着光线⻆度与强度的变化时隐时现。正如被⽕光照亮的拉斯科洞窟壁画的视觉经验,在此,⽕光被机械移动的冷光所取代。⼈造⽣命的结构如服务器、电缆和数据中⼼, 在这⽚空间中仿佛成了新世界的藤蔓,构成后⼈类的祭祀场景,⼈们在此如朝圣般匍匐劳作,⾯对的是⽆声的科技神灵。

在这光影剧场中,废墟不再死寂:它们通过机器的运动复苏,⽆尽地重演着⼀个徘徊于神话与鲜活记忆之间的世界。

So Kanno 的声⾳装置作品《鸣叫的机器》(Chirping Machines, 2025) 通过算法编程再创造的语⾔,以⼈类理解的逻辑进⾏调试,模拟动物之间的对话、相互聆听与配合,运⽤⾃然的⾳⾊创作⼈造的声⾳⽣态。从狩猎⽂化到祭祀颂歌的⻦笛, 作品追溯⼈类与⾃然沟通的古⽼仪式,然⽽即便作品以机器为主导,却并⾮意在取代⾃然,⽽是为其赋予⼀层⾯具。超现实与声⾳虚构重叠,作品探讨了共通语⾔的可能性,亦或预⽰其最终的消失。

在刘⼴⾪与陈梓睿合作的作品《如何想象不可想象的》(How to Imagine the Unimaginable, 2024)中,以修复童年时期恐⻰画作的个⼈叙事出发,这些画作是尚未具备语⾔能⼒前形成的想象⼒的痕迹。将其与⼈⼯智能⽣成的图像并置,参考古⽣物重建图像与⼤众媒体传播中的恐⻰形象,为虚构的过去赋予了具象的视觉记忆。作品在复原与想象、修复与偏离之间漂移。当童真对峙算法⽣成的冷漠,艺术家探讨从模拟想象向机器想象过渡的过程中,我们传承了什么,⼜放弃了什么,虚构成为栖息于现实裂缝中的⼀种推测性语⾔。

展览在 So Kanno 的交互装置《激光⿏群双重体》(Lasermice Dyad, 2020)中⾛向尾声。在⿊暗空间中,机械⿏群通过红⾊与绿⾊激光追踪发光轨迹。它们在振动的⻢达和电磁铁引导中快速穿⾏,以看似混乱实则有序的逻辑重塑空间。最初的创作灵感源于萤⽕⾍之间的沟通系统和同步运动现象,⽽激光和声⾳系统的设计将⾃然中隐形的交流可视化,他们在相互照射的瞬间改变光⾊,节奏紧张却是流动的,空间中⻢达击打地⾯的回声与光线反射交汇,使得观者沉浸式地感知两种状态之间的交错流转。我们被⾃然中动物沟通的系统和现象所吸引,例如⻘蛙的合唱、蟋蟀的鸣叫、成群的⻦群⻜翔等,艺术家试图通过创造新的算法来探索新的表达⽅式。⽽极简的编舞也隐喻着⼈类群体⾏为中的极端转化:暴动、病毒的传播与集体性情绪的蔓延,同时指向系统内部“牵⼀发⽽动全⾝”的复杂联结与潜在崩塌。

在这⾥,运动成为书写的轨迹,混乱化为代码。

⽂章由曾也撰写
*“The horizon quivers. Orientation has become disorientation.”
Hito Steyerl, In Free Fall: A Thought Experiment on Vertical Perspective, e-flux journal no. 24 (2011).

艺术家

刘广隶 & 武慧敏

刘广隶

刘广隶(b.1990) 生于湖南冷水江市,现工作、生活于长沙和巴黎。毕业于Le Fresnoy法国国立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他的创作通常在描述历史或事件不同方式的狭缝中吸取养分,最后在装置、视频、纪录片和绘画中找到它们自己该有的姿态,它们暗示我们对当下的理解是由信息媒介格式、预先存在的语言和社会规范所塑造的。它们或多或少以虚拟数字技术、图像和公共记录为材料,关注历史的书写模式、社会政治现实的描述框架和关于过去和未来图景的当代再制作。

他的作品曾在银川当代艺术博物馆(银川,2019),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2022),广东省美术馆(广州,2022),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4)等机构展览或放映。他曾获得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大奖Golden Nica及Honorary Mention (2021, 2022),卡塞尔纪录片影展最佳短片Golden Key (2021)、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特别提及奖(2023)、北京短片联展最佳艺术探索奖(2023)等奖项。

武慧敏

武慧敏,生于1989和1991年的山西,现生活、创作于巴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与摩纳哥高等美术学院。她的出生年份因不同场合而变化,这种时间的不确定性使她更关注事件的游离与流动,进而思考身份与现实的模糊边界。她的创作植根于对社会动态与新闻事件的敏感观察,并通过戏谑与顺从的方式介入其中,在不稳定的现实中捕捉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微妙关联。

托马斯·加尼尔 Thomas Garnier

托马斯·加尼尔 (b.1991,巴黎)硕士毕业于巴黎瓦勒德塞纳国立建筑学校(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Paris-Val de Seine)后进入法国弗雷诺国家当代艺术工作室(Le Fresnoy)大师班,开启融合科技与艺术的跨学科创作路径。其代表作《纪念碑》(Cénotaphe)融合自动化编程、3D建模、结构设计与雕塑语言,荣获法国艺术家协会(ADAGP)“数字艺术新星奖”。

近年来,加尼尔持续探索包括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机器人程序设计、多材质3D打印、摄影测量与光雕版印刷等前沿技术,建构一个融合结构系统与虚拟图像的多维创作体系。他的创作不仅是艺术实践,也是一位“异托邦”研究者(福柯《他者空间》)。研究过程中,他探索过渡状态中的世界并试图构建其中的意义,创作了自动化并逐渐崩塌的混凝土模型景观、无限循环的废墟景象及融合3D打印雕塑生成的机器人投影装置。寻找那些独特且遥远的场所,探索空间有意识与无意识建构方式。作品的批判性特点通过对现实空间的漫游和观察得以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一个衰退世界的考古学,置身于多重时空和技术交织中的流动状态与困境。

他曾在国际展览、电子艺术节和双年展中广泛展出,包括白夜艺术节 Nuit Blanche (布鲁塞尔)、布鲁塞尔瓦隆尼文化中心(巴黎)104艺术中心的Nemo电子双年展(巴黎)与Chroniques电子双年展(马赛)、美国迈阿密的点燃艺术节和MAD博物馆、WRO数字艺术双年展(波兰弗罗茨瓦夫)、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噪音媒体艺术博览会,及Fiminco艺术基金会(巴黎)复星艺术基金会(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海)等。

菅野创 So Kanno

菅野创(b.1984年,日本) 自2013年起常驻柏林,是一位活跃于媒体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他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后于日本情报科学艺术大学院大学(Institute of Advanced Media Arts and Sciences)深造,目前担任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的项目教授。

Kanno的艺术实践主要聚焦于机器人领域,代表作品包括模仿小动物群体行为的机器人群体《Lasermice》,以及承载以 NFT 形式存在的数字人工生命的机器人宿主《Kazokutchi》。与工业机器人所追求的精准控制不同,Kanno 更关注不可预测性、自发性与系统错误的可能性,并有意设计出能够容纳甚至放大这些特质的系统。他的创作涵盖装置、现场表演与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常以自制机器人为核心,并在多项作品中展开跨领域合作。

策展人

曾也

曾也(Paula Zeng)是一位策展人、研究员兼艺术项目负责人。她毕业于巴黎大学(索邦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系,并拥有天津美术学院的学习背景。

其早期学术研究聚焦于图像媒介在记录装置与行为艺术过程中的表演性,以及当代图像生产与传播体系中潜藏的权力结构与隐性暴力。近年来,她的策展实践致力于推动跨学科与多媒体艺术研究的发展,并积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她曾任职于巴黎瓦隆-布鲁塞尔中心、国际画廊、独立出版工作室及非营利艺术机构,统筹或参与过三十余个国际展览项目,包括:K11基金会举办的”Playlab, Inc.”(2020)、瓦隆-布鲁塞尔中心的”NOVA_XX双年展”(2021),以及”玛黑区穿越艺术节”(2022)等。2019年,她更担任了Oplineprize奖项在中国首展的执行策展人。自2017年起,她与参数化纪念碑工作室(Studio Paramonumental)持续保持展览及项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