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时刻颂波
2024年3月1日-3月29日
开幕式:2024年2月29日,18点
艺术家: 安晓彤| Julie Navarro | 施琦
策展⼈ : Joseph CUI
“时刻颂波”将展出三位艺术家,安晓彤,Julie Navarro和施琦。展览标题出自程抱一的诗句(1) ,把三位艺术家的不同创作路径连接起来。
你从何夜来?
何日?你突然成了一切的中心。
丁香颤放;言已道出。
所有意义自明,一切都是
礼物。从此,一切都在蜕变:
天地在爱人身内,
时刻无尽颂波。
此次展览的作品涉及到转化(transmutation)的问题。在炼金术中,转化是指把一种材料变成另外一种的可能性。这里讲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地把材料,形式,题材,处境和观点转化成个体与现实之间对话的可能性。
安晓彤(1971年生于西安)展出一系列宣纸的拼贴作品。黑色、灰色和金色的宣纸叠加在一起,让人想起中国的传统绘画,但指向一种转化:作品表面处于一种不断移动的状态,最终的图像只是现实不可捉摸的一瞥。在方形芯片中,是安晓彤2008年创作的一件影像作品,同样触及个体与现实的关系。在作品中,安晓彤绘制出大型集成电路的网络世界,舞者在其中以身体不断探索虚拟空间。舞者的动作象征着大脑的运动,在虚拟世界中,个体不再受物理的局限,突破现实的框架而产生新的感受。
安晓彤毕业于山东艺术大学(1992)和中央美术学院。她从2002年至今在巴黎工作和生活。
Julie Navarro (1972年生于巴黎) 的作品是她2023年在杭州西湖驻地的时候创作的一个新系列。就如艺术家自己所言,水是出现在她丙烯绘画系列,以及其他综合材料系列作品最常见的元素,形式非常简单朴素。在作品中水的痕迹、笔的线条和色彩,可以看到艺术家沉浸西湖这种典型的中国风景里。光线,能量,材料变化,姿势和动作是Julie Navarro作品的关键词。她的作品与所处的环境相关,并尝试和环境形成对话,呈现那些被忽略的关系。Julie Navarro作品的的力量在于她并不干预转化的过程,让形式和材料自身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诗意和梦幻的关系。
Julie Navarro毕业于经济和艺术史专业。2023年获得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CNAP)大奖,进入COAL和Talents Contemporains/Fondation Schneider大奖决赛。作品在法国和其他国家展出。
施琦(1978年生于温州)也同样探索一种诗意的表达。展出的作品出自不同的系列。日迹(始于2020年)是三维的绘画创作,艺术家先用黑墨或彩墨在宣纸上创作,随后折叠并装裱在画布上,看起来像一些水墨画或书法的碎片。这些像书一样折叠起来的宣纸,通过日记、动作、节奏和色彩呈现出一个时刻的感受或一种状况的氛围。施琦的水墨和丙烯作品也同样是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在一些比较私密的绘画中,她重复使用一些形式和主题,不仅仅是为了重复练习某种风格或技术,更是为了把自己从各种限制中解脱出来。作品由直接简单的动作完成,她在创作的过程中寻找一种自由且无所顾忌的表达。另外就如佛教的诵经,不断重复指向超验(transcendance)。
施琦毕业于中国美院和法国塞尔奇美院,自2002起定居于法国。
法语原文::杨天娜 Martina Köppel-Yan 中文翻译:述山
(1) François Cheng, La vraie gloire est ici, Gallimard, 2015, p.131
杨天娜 Martina Köppel-Yang
独立艺术史学者、策展人。杨氏和当代艺术的渊源始于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她撰写和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文章。她的博士论文《符号的较量:对1979-1989中国前卫艺术创作的符号学分析》(香港timezone8, 2003)是一本关于中国80年代艺术的重要参考著作。
Joseph CUI
巴黎espace temps艺术空间总监,法国华裔策展人、艺评人。
2002年旅法,哲学、神学、文学专业,2013年在巴黎创建VIA Paris当代艺术协会,支持年轻艺术家的展览和驻地交流。师承法兰西学院院士François Cheng(程抱一),梳理20世纪至今的旅法华人艺术家的文献资料,研究旅法华人艺术家创作中的跨文化现象。2012年开始在巴黎进行策展活动,至今已在中法两国策划50多次展览。